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全球顾问委员会(GAB)与风险建模全球专家委员会(GEC)2015(第二届)年度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
国际数据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银行前首席科技官胡本立,前美国道富银行总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周荣亚,前美国道富银行总行副行长兼首席创新官毛正行,恒丰银行副行长毕继繁,光大证券首席风险官王勇,渣打银行集团原全球首席风险官Richard Goulding,美国道富银行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副总裁Jerry Cristoforo,招商证券副总裁邓晓力,美国富国银行高级副总裁陈卫平,美国道富银行董事总经理Wenying Jiangli等30余位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此次年度盛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小玫、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章小英、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庭竹等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等学院关伟教授、涂永红教授、许荣教授、李涛教授,国际学院副院长陈忠阳、金融风险管理学科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国际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朱信凯主持大会。
伊志宏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探索历程。伊志宏副校长表示,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日臻成熟,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并不断提供相应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培养专业人才的动力和出发点。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与中国人民大学一道,在打造国内顶级、国际有影响的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国家金融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小玫副主任代表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致辞。她对各位专家学者齐聚苏州工业园区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刘小玫表示,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离不开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大学的人才支持和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她欢迎各位嘉宾常来苏州工业园区,为推进苏州工业园区金融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刘庭竹主任代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致辞,他对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他指出,国际学院风险管理专业在全国金融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两大特点,分别是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邀请业界专家真正融入到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
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全球顾问委员会(GAB)会议。国际学院副院长陈忠阳教授向参会嘉宾简要介绍了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的整体情况。他指出,当今中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巨大。在此背景下,搭建学企合作平台,培养一大批掌握国际先进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技能的本土人才意义重大。这需要学院和业界人士一起的努力才能实现。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建设中国一流的具有国际管理力的新型科研教育基地,并据此形成了两个特色方向:计量与建模方向及全面风险管理方向,满足金融风险管理不同的人才管理需求。他提出,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培养,并据此提出了“5维框架”:专业的基础知识、一流的研究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积极向上的人格和体德。金融风险管理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与业界专家接触的机会,在平时的课程中加入了成体系的专家授课,时刻保持对业界前沿的把握。陈忠阳教授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目标是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起一流的师资队伍,希望青年教授及业界的专家,都能加入金融风险管理这个学科平台。
随后,陈忠阳教授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组建、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及问题和挑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目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步入正轨,首届硕士已经进入到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从首届硕士的实习和找工作情况来看,已经基本达到了培养目标。博士项目刚刚起步,为了更好地培养博士生,国际学院提出了10大改进措施、10个关键环节以及10项运行制度与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创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设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正式全职教师与业界兼职教授相结合的模式。在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方面,主张自主性研究型学习,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和专业研讨会,还将建设国内首个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
2014级硕士研究生苏辛同学以“蜕变之旅”为主题,代表首批硕士同学汇报了在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平台上一年来的个人收获和学习体会,并就全班同学的实习就业情况作了汇报。他认为,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给同学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个人在专业平台上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截止到目前,班上同学全部找到心仪的实习单位,并有8名同学已经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机构签约。在汇报中,他对学院领导、业界专家和老师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2015级博士新生张岩同学代表博士生新生汇报了入校两个多月来的学习和科研感受。他认为国际学院的金融风险管理硕士项目已经起飞,金融风险管理博士项目已经起步、即将腾飞。金融风险管理学科潜力巨大,对于发表好的学术成果充满信心。全面风险管理和数理建模的博士课程设计与业界顶级专家前沿讲座的结合,为博士生的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科研项目带动研究、学术沙龙研讨会、专业文献库的建设和金融风险管理系列教材的编写,为博士生研究成果的产生插上了梦的翅膀。
随后的研讨环节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光大证券首席风险官、GEC主席王勇主持。第一阶段的研讨主题为“博士生培养与国际化特色”。在讨论环节,各与会专家就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前渣打银行集团全球首席风险官Richard Goulding对学科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风险管理的宏观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一些专业技能,比如对风险的计量等。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迎合了金融领域对于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目前来看是非常成功的。
招商证券副总裁邓晓力表示,我国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存在滞后性和行业发展的薄弱性,风险管理仍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她认为国际学院的金融风险管理项目将会对我国金融业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恒丰银行首席风险官俞勇对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他首先在宏观上梳理了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在国际上起步较晚,因此发展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业界人士以及学术界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希望大家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同时,他对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博士生做出的股市波动研究表示了肯定,也呼吁同学们加强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他还认为博士生培养的国际化设想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并建议逐步在港台地区设立学生实习基地。
前美国道富银行总行副行长兼首席创新官毛正行首先肯定了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对学科的发展给出了建议,并强调了对市场进行前瞻性预测的重要性。她希望同学们一方面加强对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软实力,比如领导力、创新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并希望学科除建立研究实验室外还需建立创新实验室,因为市场对于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的需求巨大,现有的风险模型并不能有效确保公司成功地运行。
前渣打银行中国首席风险官牛佳耕首先对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建设情况表示肯定,他表示,从长远来看,要把本学科打造成中国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基地,需要在座的各位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他还为金融风险管理学科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在博士生招生录取中,应当适当考虑具有风险管理从业经验的职场人士。
美国道富银行总行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副总裁Jerry Cristoforo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商业的辅助作用,并认为应当重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应当引导年轻人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减少盲目赌博式行为。他还指出,应从宏观上培养学生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能够从整个市场的角度分析风险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研讨环节第二阶段的主题为“定量分析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指导”。
国际数据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银行前首席科技官胡本立从认知能力的角度切入,对数据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做了精彩的阐述。他认为对于分析计量与建模来说,人作为主体应该对建模有很好的理解。同时,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应培养学生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认知,以及对于数据及其相关概念的敏感性。他希望硕士生和博士生利用好目前这个最具创新能力的阶段,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大数据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结合。
BBVA银行(美国)高级副总裁贺德全认为,金融风险管理博士应有理论和数据两方面的突破。在理论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因此要加强文献的研究与探索。如今是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软件的应用是必备素质,要加强计量理论的学习。
美国国际集团(AIG)科学部高级总监金祖胜发表三点意见。一是建立一系列的系统教育教学的教材能把更多不同行业与不同阶段的想法整合在一起;二是加强学生与行业的联系,补充业界的客户经营、风险控制以及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考虑将来可以招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把数据分析和实施链接起来。
E-FUND集团总裁Sau Kwan认为,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当前的课程设置非常符合风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在今后可以考虑加入更多操作风险和职业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内容。
前中国银行信贷总监詹伟坚认为,风险管理应该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学院风险管理学科做到了这一点,非常地接地气。他表示,风险量化可以做前瞻性预测,同学们在培养自己量化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认识到数字背后的原因和局限性,更为理性地运用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管理处处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关伟对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学科能够持续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领域输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涂永红教授对学科培养方案提出了建议,希望继续加强对系统性风险及国际化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方面的内容,并表示自己会尽最大努力与国际学院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李勇教授表示将大力支持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项目的发展,并对学科的培养方案表示了高度认可。
当天下午,在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师生的见证下,Jerry Cristoforo先生和陈忠阳副院长共同启动了美国道富集团“道富奖学金”设立仪式,该奖项用于奖励在金融风险管理专业方面成绩优异、研究能力突出的研究生。
随后,国际学院2015级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和博士专业同学通过交流会的形式与业界专家进行了互动,就金融风险管理和计量建模等专业领域问题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内容同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GAB-GEC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与专家的交流,扩大了视野,对于全球风险管理的前沿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坚定了他们以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为终身事业的信心。
大会召开前后,国际学院举办了“2015年度金融风险管理前沿系列讲座周”活动。GAB-GEC专家在金融风险管理前沿讲座中为国际学院师生带来了14场精彩演讲。涉及议题包括互联网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由股灾引发的思考、风险管理建模、风险数据及管理等相关内容。
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为适应金融行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对现代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紧迫需要,整合国内外金融业界一流的风险管理专业资源,以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金融学科为支撑,全新打造的优势专业。2014年,该专业招收了首批硕士研究生。2015年,该专业招收了首批博士研究生。
为不断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国际学院特邀数十位国内外高端业界专家组建了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全球顾问委员会(GAB)和风险计量与建模全球专家组(GEC)。目前,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全球顾问委员会(GAB)与风险建模全球专家委员会(GEC)已经参与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授课、讲座、论文指导、实习指导、合作研究中,并将继续参与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和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新时期高水平、国际性、专业化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