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400-616-2639

索取免费课程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9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2014-06-14 13:41:42

6月9日下午,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层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前沿”为主题,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王瑞芳研究员和王爱云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学勤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担任特邀评论人。

  中国人民大学留学 (https://www.liuxue114.com/renda/讯:宋学勤副教授兼任主持人。王海军、耿华敏、岳明君、欧阳奇等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外青年教师共30多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聚焦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前沿,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进行讨论,包括对土改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新变动的探讨和对1949-1966年农民进城所引发城乡二元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此外,还就国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从热点问题的分析出发,探寻拓宽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路径的方法,直面社会史研究的困境。
  王瑞芳研究员认为,土改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从“下边大上边小”的“宝塔式”结构,转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农村出现了中农化趋向,并以东北老区、华北老区和中南新区的大量调查数据佐证了自己的观点。她进而指出,中农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走向。因此,中共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必须充分地考虑和照顾到中农的利益。虽然当时部分中央领导人看到了新社会格局并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合作化运动中,中共中央对于农村阶级政策的调整,以及邓子恢与毛泽东在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上的分歧,根源也在于对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认识上的差异。
  王爱云副研究员介绍了国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社会史。她指出,自50年代到21世纪,国外的中国当代社会研究逐渐从一门边缘学科发展成为一门切实的显学。她分三个阶段对国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等进行梳理。50年代到70年代末,国外中国当代社会史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八九十年代是国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则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最后,王爱云副研究员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简要评析:总体来看,由于其悠久的研究中国社会的传统,国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研究开展得较早,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研究非常全面,且在许多方面走在国内研究前列,对国内中国社会史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国外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成果要辩证分析,切不可全盘接受。
  宋学勤副教授认为,1949—1966年是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且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所演绎的历史图景及其形塑出的制度结构,至今仍然以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规制着当下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其中农民进城问题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她指出,自晚清以来,立基于土地私有制下失地等原因,大量的农民离村与进城一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农民离村与进城始终是一个困扰政府的社会问题。新中国初期,灾荒、城乡生活差异、工业建设与基层干部行为等多种因素交织引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进城浪潮,给城市管理、农业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令与管理措施限制农民进城,最终促使城乡人口逆向迁移,并逐渐固化了城乡二元的社会发展模式。从一个长时段的历时性视野看,新中国初期的农民进城问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凝聚着当时社会制度的底色。在当前社会管理中,准确判断农民群体的多元性与异质性,深入分析农民进城的动力机制,完善农民进城的政策回应,必须以史为鉴。
  在点评环节,朱汉国教授首先肯定了三位主讲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她们具有两个共同点:有扎实的史料基础,有自己的独立鲜明的观点。他指出,在社会史的研究中如何划分阶层,划分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层级流动,这些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他肯定了王爱云副研究员的研讨对加深了解国外当代社会史研究、开拓视野的价值。他认为宋学勤副教授的研究颇有新意,并建议在社会管理的三阶段上加上“遣返”的内容,将时间跨度适当缩短。最后,他就研究社会史的困境和方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互动环节中,与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社会史的两种理解维度,对特殊社会群体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对话。

相关链接:美国留学   加拿大留学  英国留学

中国人民大学在线填写报名表

咨询电话:400-616-2639